发布时间:2023-08-31 17:23:10 | 爱好网
天津2021年高考成绩查询入口
招考资讯网(),等到2021年天津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开放,大家点击进去,按照要求即可查询,由于时间比较提前,大家可以把网址收藏起来,到时候直接点击就能查询成绩了。
2021年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方式
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询高考成绩。
我市2021年普通高考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于6月7日至10日平稳顺利举行。全市5.6万余名高考考生完成了“人生大考”。各考区考点秩序良好,组织平稳有序,实现了健康考试、公平考试、平稳考试、温馨考试和诚信考试的工作目标。
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高考工作,各部门各考区全面落实教育部“五个从严”要求,扎实做好各环节各方面工作。公安治安、内保、交管、网安、人口等出动警力1.8万人次,警车5000余辆,实施“两级督导三级巡查”,全力保障考试安全平稳。卫生健康、疾控部门为每个考点派驻防疫副主考和防疫专员,安排医疗保障和定点医院,精准防控疫情,全力保护考生安全健康。交通、网信、大数据、市场监管、应急、保密、无线电管理、电力、气象、生态环境、住建、地震、地铁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辛勤付出、全力以赴,精细服务考生,加强综合保障,全力为高考保驾护航,铸就了坚实后盾,给考生和家长们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。
高考结束后,我市将立即开展阅卷及志愿填报等相关工作,市高招办将后续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提示:
--预计6月25日,公布高考及等级性考试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。
--6月26日至30日,填报本科批次及以上院校志愿。
--7月29日至31日,填报高职(专科)批次院校志愿。
--7月上旬至8月上旬,实施各批次院校投档录取。
考生朋友们,希望你们能及时调整好考后的心态,既不要沉迷网络放纵自我,也不要过分焦虑患得患失。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,要做好以下几件事项:
注意做好个人安全防护
疫情还未走远,仍要继续按照我市防控指引的要求,做好自我健康管理,不前往疫情中、高风险地区,不出国出境,不组织、不参加聚集性活动,坚持做好个人防护。同时,目前正值夏季,天气逐渐转热,考后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而言,要注意增强安全意识,特别是加强外出管理,不要到野塘、水坑、水库等地方游泳,提高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,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。
积极了解志愿填报信息
今年我市志愿填报的政策没有发生变化,所以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可以尽早了解,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,认真学习我市志愿填报的相关政策,积极参加报名单位组织的志愿培训,理解和清楚志愿填报的规则,熟悉志愿填报的工作流程。仔细查阅高校招生章程,学习高考志愿填报指南,用好《2019—2020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录取统计资料》,结合地域、兴趣爱好、专业倾向和本人的等级性选考科目等因素,有目的性初步筛选自己心仪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,为下一步正式填报做好准备。
充分用好志愿辅助系统
为帮助考生方便、快捷、有效进行志愿填报,市高招办已于4月20日上线了“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”,供考生和家长们免费试用。该系统因其权威性、公益性、便捷性和精准性,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和一致好评。希望考生朋友及家长在此期间充分使用好这个系统,让它成为精准筛选志愿的得力帮手,与其把赌注下在“天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”身上,不如自己主动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。同时,市高招办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,组织在津招生院校核对招生计划,力争尽快在系统中导入2021年的正式招生计划。
关注掌握权威网站信息
2022年天津一本线分数线为627分。
一、大学生招生考试介绍
大学生招生考试,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考,是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选才的通行制度,是目前最主要的高等教育入学方式,也是国内最重要的考试之一。
二、天津高考概况
天津市作为一个直辖市,在高考录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。根据天津市教委公布的招生计划,2022年,天津市高考计划安排招生54,049人,其中本科招生计划33,829人,专科招生计划20,220人。
三、2022天津一本线 爱好网
2022年天津一本线分数线为627分。一本线是指报考本科一批次的考生在高考中总分达到相应的分数线,经过各大高校审核后,即可被录取。
另外,天津市还设立了211高校和985高校录取分数线,211高校录取分数线为601分,而985高校录取分数线则为621分。
四、历年天津一本线情况
近些年来,天津市的高考一本线分数线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。2018年,天津一本线分数线为618分,而在2019年则先后达到了620分和623分。
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,天津一本线分数线下降到了616分。2021年,天津一本线分数线再度回到了623分,而2022年则再次上升到了627分。
五、拓展知识
除了一本线之外,天津市还设立了二本线、专科线等多个录取分数线。2022年天津市二本线为562分,专科线为418分。
在报考时,考生需根据自身成绩和志愿选择相应的报考批次,并决定是否选择填报高校的“自主招生”计划,以提高被录取的机会。